查看原文
其他

奋进新征程 | 这场名家云集的研讨,聚焦超大城市治理!

工小V 北京工业大学 2023-12-28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1月6日,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主办,岭南大学研究生院协办的“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召开。北京工业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李四平研究员、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教授致辞,北工大文法学部主任唐军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刘欣教授等分别主持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岭南大学、约克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斯特灵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就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问题、经验与政策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

围绕理论探索、治理实践、政策分析等议题

专家学者们都提出了哪些观点

快来和工小V一起看看吧~


议题一 超大城市治理的理论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陈光金研究员指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治理主题,是嵌入在该时代的社会形态之中的。当前,伴随着市场经济、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中国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构建新时代城市社会政策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践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认为,信任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策略,良好的城市治理应该塑造低风险的公共信任环境。然而疫情等外在“不确定性”的增加,却在不断提高公共信任风险。要应对“不确定性”,需要重建公共性的专家信任系统,推进共同体和组织化建设,增强公共信任机制的韧性,推动应急管理向常态治理的转换。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成伯清教授认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心虽然下沉到了基层,但基层很多时候无法真正解决治理问题,其基本逻辑是维持稳定,而非激发社会活力。要解决上述困境需同时从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入手。贯通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关节在“市域”治理。而“市域”治理的关键又在于重建都市共同体,激活社会活力和韧性。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张文宏教授从社会资本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城市社会治理。他指出,社会资本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人际间信任,组织间信任和政府调动的社会资源。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协调三个层面的社会资本,优化国家综合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效率,提升公众对公共卫生体系的社会信任,从应激性治理转向常态化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认为,疫情给出了一个关键概念:“社会面”。“社会面”的特征是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它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隶属关系。城市的现代化就是“社会面”的不断生长和扩张。城市的活力也来自“社会面”,城市治理需要警惕组织的全面扩展,保护社会的生机。


议题二 超大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究

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教授从比较城市治理的视角出发,讨论了深圳发展对社区凝聚力的影响。基于2018年在深圳的实地调查,他指出,房产、户口等因素,对深圳居民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具有很大影响,而这些又进一步影响社会关系、纽带的延展,对于城市社区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天夫教授指出,传统社区概念其实是将社会关系“地点化”“边界化”。但当下城市住宅小区的社会关系不仅更加单一,也早已突破传统社区的边界。目前提倡的社会组织介入社区,目的是建立传统概念上的“社区”。其目标与居民目标存在张力,干预的结果可能是权责界限难以划分,增加治理成本。因此需要重新反思外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目标和方式。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黄晓春教授认为,城市更新不只是一种公共资源再分配的过程,还具备产生公共议题的功能。新型城市更新能够通过硬件重建,将居民引入公共议题,使其更实质的参与社区建设,从而激活社会资本,推动更广泛的社区联结,塑造社区的公共性,实现需求导向的公共资源配置。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副主任陈锋教授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推动了自上而下的党政任务驱动向自下而上的市民诉求驱动的逻辑转变。以北京“接诉即办”工作为例,他发现通过社会动员、数字治理和政治统合协调的整体性治理机制,“接诉即办”工作有效衔接了市民诉求、上级政府和基层组织的关系,克服了全域与领导注意力有限之间的张力与矛盾。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李升教授指出,社区治理往往会面临居民社区参与动力较弱的问题。通过对北京社区的个案分析,他发现居民社区参与会受到社会工作和政府政策介入的双重影响。因政策、社工介入时机的不同,居民会改变社区参与的策略。要实现有效的社区营造,需要构建“政—社—民”的一体化联结,形成政府决策与社工介入的双向衔接,激发社区活力。


议题三 超大城市社会问题的政策分析

岭南大学邱勇教授、黄耀萱助理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王敏副教授就城市住房问题展开了讨论。邱勇教授建议香港政府逐步规范㓥房(不合规隔断房)市场,限制㓥房规模,实现控制㓥房的政策目标。黄耀萱助理教授则指出,香港新市镇的发展难以惠及政策目标人群。她建议将新建补贴性住房优先分配给低收入人群。王敏副教授指出,目前的城市经济适用房的“配建任务”政策引发了混居社区冲突,“盲保有权”设计可能是更合理的分配政策。

北京工业大学杨桂宏教授讨论了城市网约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从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来看,通过再商业化实现多元主体保障,是劳动保障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构建网约工的职业伤害保险,加强该群体的自治组织和多方民主协商机制,发展临时性的社会救助制度,最终实现对网约工群体的社会保障。

岭南大学黄耿华助理教授、石琤助理教授都注意到疫情中香港跨境社会政策的困境。在中国城市群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香港人开始移居大湾区其他城市生活。与之相伴的是社会政策“可携带性”的问题。两位学者分别对香港的跨境养老、医疗政策进行了探讨,并建议加强城市合作,增强城市间社会政策的可迁移性。完善跨境政策不仅对健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推进城市群社会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约克大学卡洛琳·斯奈尔教授探讨了净零排放经济转型对城市不同社区、家庭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已经注意到,净零排放经济会导致不同社会背景人群的经济负担差异化。她尝试提出一个综合框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考察净零排放经济对城市人群在经济、社会、教育等综合层面上的影响。

约克大学安东尼奥斯·鲁姆帕基斯副教授南安普顿大学刘佳昕助理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王潇然讲师就家庭相关群体政策展开了讨论。鲁姆帕基斯副教授将家庭视为一种动态的,提供福利、经济支持的主体,并试图理解特定文化和经济背景对家庭情感支持模式的影响。刘佳昕助理教授分析了公共养老金和家庭支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公共养老金的“挤出”和“挤入”效应复杂共存。王潇然讲师从北京、纽约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服务的差异入手,讨论了政策设计不同对上述差异的影响。



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学始终以国家和首都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城市治理和社会政策研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理论和学术支持。学科依托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基地,3个与北京市政府部门联合成立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深耕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连续12年主持编写出版《社会建设蓝皮书: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在《社会学研究》《社会》《Public Management Review》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文,连续三届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次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相关决策部门采纳。经过20余年发展,文法学部社会学学科积累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已经成为国内研究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领域的重镇。

工小V推荐

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 北工大通州校区深学细悟笃行求实效

今日立冬,一起来拆北工大的美食盲盒

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 北工大环生学部“观、学、行”书写新时代奋斗华章

素材来源:文法学部

排版:高喆、张依晨

编辑:吕洋、宋霖涛

审核:刘幸菡、张海涛、张超

版权声明:工小V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天也是工小V

关注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一天

你对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有哪些看法呢?

咱们评论区见!


一起为坚持创新发展的北工大人

分享 + 点赞 + 点亮“在看”吧~

点分享

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